古希腊的“智者”高尔吉亚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命题:无物存在;如果有物存在,也不能认识;如果认识了,也不能说出来告诉别人。
高尔吉亚的三个否定性命题:无物存在、即使存在也无法认识、即使认识了也无法表达。这三个命题构成了一种极端的怀疑主义立场,对存在的真实性、认知的可能性以及语言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质疑。
巴门尼德的三命题(存在者存在;思维和存在者是同一的;这种同一是能被表述的)
巴门尼德的三命题是:存在者存在(即肯定现实世界的存在)、思维和存在者是同一的(知识可以反映真实存在)、这种同一是能被表述的(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准确地描述和传达关于存在的真理)。巴门尼德强调的是存在的真实性、认知的确定性和语言的有效性。
他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(反证法)而和巴门尼德的三命题(存在者存在;思维和存在者是同一的;这种同一是能被表述的)唱反调,因此不是“无适焉”,而恰好是“有适焉”,即对语言、言说或推理的逻辑规律的实地运用。
虽然高尔吉亚的命题看似消极或虚无,但作者指出他是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(如反证法)构建这些观点,而非任意而为。这表明尽管他得出了看似悲观的结论,但他实际是在积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哲学探讨。
所以,古希腊的怀疑论和诡辩论恰好是逻辑上的独断论或“是论”,即对逻辑法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深信不疑
通过对古希腊的怀疑论和诡辩论的分析,作者认为它们并非无逻辑,而是“有适焉”,即坚定地遵循并实地运用了语言、言说或推理的逻辑规律。高尔吉亚得出命题的过程中,对逻辑法则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深信不疑,使他的怀疑论和诡辩论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逻辑独断论或“是论”。
肯定了庄子的怀疑论运用了逻辑推理。
尽管庄子运用逻辑工具,但他的最终目的并非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或寻求确定性知识。相反,庄子倾向于表达人类理性认识的局限性和世界本质的复杂性,因此,他在最终选择“悬置”逻辑,即不依赖逻辑来评判事物的绝对真实性。
这也是一句普通中国人很好理解的话,连流行歌曲里都有“无所谓”。
在庄子看来,许多现象和真理并非非黑即白、非此即彼,而是具有相对性和流动性。他提出的“逍遥游”的理想境界就是超越二元对立,达到一种无所拘束、顺应自然的状态。这里的“无所谓”和“无可无不可”,意味着不必固守单一的观点或标准,而是承认多元性和变化的可能性。
庄子的“不必知”并非无知,而是一种超越世俗知识束缚的态度。
如果从正面解读,“不必知”的意思就是顺应自然之道,体验生命本身的流动与和谐,而非执着于知识的积累和对世界的严格定义。